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我国汽车产业正在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多地掀起了投资汽车产业项目的热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已经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预计有上千万辆在建产能将陆续建成投产,这些在建产能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集中度提高的同时,产能利用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发展态势,优势产业聚集区域产能不足,多地却出现了大量产能闲置的现象,并因此带来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的流失,不仅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届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就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议案之一,即为《关于推动中国汽车工业产能利用率提升的建议》。
建议盘活闲置产能、遏制盲目扩张
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工厂(轻型车)产能4804.93万辆,产能利用率为52%,远低于韩国75%、美国73%、日本68%、欧洲62%的产能利用率,产能过剩相对严重。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统计的98家汽车生产企业生产情况中,月生产不足千辆的企业达50多家,其中近20家处于停摆状态,月生产0辆。而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约占汽车销售总量的9成,且在产能利用效率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能达到100%。
对此,王凤英建议:发挥区域聚集优势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做大、做强民族汽车产业;统筹发展闲置产能,鼓励兼并重组、加快建设智慧工厂;强化监管力度,建立退出机制,避免资源浪费;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鼓励中国车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鉴于各地汽车项目“烟囱林立”、质量参差不齐,王凤英建议监管部门对“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增汽车项目进行摸底调查,加大对产能过剩企业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新增整车产能,遏制盲目投资现象,避免低效的重复建设,并建立退出机制。同时,还应强化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对外资新建、并购、增资等汽车项目,加强研究论证,对建设进度缓慢项目或产能利用率低的企业,建议地方相关部门进行科学评估并及时叫停,避免项目盲目扩张造成资源浪费。
新能源汽车应发挥区域聚集优势
“十四五”期间,在“碳达峰、碳中和”等节能减排政策调控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虽有所扩大,但明显滞后于其产能扩张的规模。“十三五”末,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出现产能过剩,数据资料显示,在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2669万辆,市场销量仅为136.7万辆。目前,已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预警:汽车行业在解决传统汽车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还要防止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
在王凤英看来,如果“十四五”时期各地新能源汽车规划项目落地,产能过剩问题会在“十三五”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不仅会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甚至还可能带来市场层面的恶性竞争,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王凤英建议,发挥区域聚集优势盘活闲置资源,重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布局一批动力电池、半导体、激光雷达等新兴细分领域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引导并鼓励有产能扩张需求的汽车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同时,鼓励传统燃油汽车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纯电动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符合条件的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产能利用率低或特别公示企业,通过升级改造为智慧工厂的形式充分对现有产能进行开发利用。王凤英认为,可由当地政府主导,主动引进有实力车企落户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资源倾斜,以盘活产能、带动经济。
鼓励有实力的中国车企“走出去”
随着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世界经济持续恢复,全球汽车消费也在复苏中。中国品牌在转型升级中,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形成优势且供应链条相对完备,能够为海外消费者及时提供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产品;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逐步加大,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机遇。共同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为拓宽汽车消费市场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国内产能利用提供了新动能。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7.7%。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突出,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增速在20%左右。
王凤英建议,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政府及相关部门优先、重点鼓励一批具备自主创新实力的中国车企“走出去”,完善政府和市场双重调节机制,引导中国本土企业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并加大扶持一批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有全球领先优势的中国车企,向欧美等电动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际高势能市场挺进,带动中国汽车整体出口规模,消化国内产能。
搜索
复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