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0)于10月27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召开。本次大会以“汽车+,协同创新”为主题,围绕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关键共性技术,深度探讨如何快速推动技术创新,重塑新型产业格局。
大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福田汽车集团副总经理武锡斌表示,得益于中国的产业政策、路权政策、产业政策叠加的应用,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发展迅猛,从2015年的10万台到2019年的15万台,武锡斌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的销量最低限的也将超过30万台,同时燃料电池和插电混的比重会上升。
一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还有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我报告的题目是“商用车新能源发展与应用的情况”,刚才李骏院士发布《技术路线图2.0》的时候,对我们来讲相对1.0版商用车的技术规划的内容大量增加,这个对商用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根据大会的安排,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商用车新能源发展和应用的情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第一个方面,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和节能环保的要求,推动了汽车新能源化的快速发展。乘用车和商用车发展都比较快,我们看一下全球的新能源商用车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一些典型的场景。在美国主要是以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为主要的路线,包括特斯拉的重卡、电动重卡,还有尼古拉的燃料电池。我也看了一下特斯拉纯电的重卡最高的续航里程能达到800公里,我猜它1000度电,光电池得6吨多。重卡作为物流车来讲,重量运营的时候是按每一吨每公里多少钱计算的,这个还比较值得期待。
在欧洲,中重型以燃料电池的技术为主,乘用车以纯电动为主,在日韩也是一样,中重型都是以燃料电池,我说的都是商用车。日本有个特点,轻型车的混动,像Fuso做混动技术十几年,每年都有一定量的销售,他们的混动做得还可以。总的看来,中重型是燃料电池,轻型是纯电动,混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主机厂也都做了样车,都做了开发的测试,但是都没有得到比较大批量的推广和应用。
再看一下中国的情况,得益于中国的产业政策、路权政策、产业政策叠加的应用,我们商用车新能源发展速度比较快。从2015年上了10万台的台阶,2019年是15万的级别。这里面从占比来讲,纯电动是94%,插电混4.1%,燃料电池1.9%。我们也对2025年销量和结构进行了预测,最低限的也得超过30万台,也有预测是70万台的,这跟商用车的计分制度的实施和新能源产业链的程度、成本的降低都是关联的。从结构上我们判断,燃料电池和插电混的比重会上升。
下面看一下商用车新能源应用的规划,商用车属于生产资料,客户买的是赚钱用的,跟乘用车消费类的属性是完全不同的,他买车就是为了赚钱,关注TCO。商用车的使用场景特别复杂,我们经过调研形成了数据库,分成5大类,253个场景,场景复杂,产品也复杂,大的4.9吨重卡,小的1.5吨,有拉货的,有在公路上跑的,也有在工地上干活的。在每一个场景和工况下,不同新能源的技术路线技术表现都不一样,所以场景和工况的研究对商用车技术路线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随着HEV混动驾驶越来越得到重视,商用车的技术路线将向3个新能源的路线+1个混动路线,“3+1”进行转变。
我们福田经过了三年的调研、数据的挖掘,形成了一个商用车全景的模型,这里面有三个方面的。第一是场景,五大类场景;第二是产品,商用车所有的典型产品都在这上面;第三是技术路线,都进行了匹配。这五大类场景包括城市物流配送,干线、支线,都是500、1000公里。城市作业车、包括封闭场景的矿山、机场用的车,和客运的场景。
下面我按照使用场景介绍一下技术应用的情况。第一个是城市物流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下主要是用于轻卡和VAN类产品,这个分计划性物流和非计划性物流。城市配送这个场景就是计划性物流,这个主要由大型的电商和物流公司来运作,比如说我们快递类的产品从1000公里、1500公里拉过来,它会放到我们城市周边的集散中心,从集散中心到配送中心,从配送中心再到商超和门店,从门店再送到咱们家,咱们手里面,咱们在家里面订的快递就是这样来的。
这一块它的场景有个特点,就线路是相对固定的,运距也相对固定,单程基本在150公里左右,一天200公里,大致是这么一个情况。同样它便于调配,像京东、顺丰大的平台有几千台车,新能源车运距可以跑VAN70公里的,VAN是140,电量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能跑VAN50公里的,再下降跑VAN30公里的,这个价值就是利用优势能够最大化。纯电TCO平衡周期在三年左右,像搬家和闲杂的出租,它的货源不固定、里程不固定,你搬家从A点到B点不一样的,今天可能是20公里,下一单200公里,纯电动对他们来讲非常痛苦。我们经过调研,他们更希望是混动,但是混动又没有路权,这一块也是现在推广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混动的TCO在3年、3.5年就能打平。
下一个场景是干线和支线的物流场景,主要使用的场景是中卡和重卡类的产品,干线物流主要是快运快用,它的特点是车货总重最小的43吨,然后到49吨,功力在400码力以上。运距在500公里以上,500、1000、1500都有。每年的行驶里程在15万到25万公里,平均在20万公里,高效快递的一年能跑30万公里。目前氢燃料,燃烧电池现在还不成熟,而且成本又高,当下P2混动的方案应该是一个方向。我们也做了测试,在平原地区是5个点节油率,在丘林比较多的时候是8、9个点,或者10个点,这个TCO平衡的时间需要5年左右,实际上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成熟度有点不够。
再说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在有条件示范的区域是可以应用的,初次购买的成本确实是非常高的。氢如果在3毛钱以内它和油基本是相当的,再便宜的话相当于油就有差价了。现在主要还是初始的购买成本比较高,基础设施不太行,但是未来一定是个方向。支线的物流总重在25吨到49吨,功率在200到400码力,运力在3、5百公里,他们路线和干线是一样的,这是不多讲了。
第三个是城市专用的作业车辆,这块有代表性的场景一个是环卫车的场景,一个是城市建设用车的场景。环卫车包括扫地的作业车、洒水车、垃圾乘运车,这些工作区域在城市道路上,路线是固定的,车速低,里程短,运距又小,启动又频繁。这个实际上比较适合插电混合纯电动,但是咱们环卫车跟公交车一样主要是政府采购,目前都是纯电动为主。后期燃料电池规模上来,成本有一定的降低,也会有一定的发展场景。
城市建设的场景,主要是渣土车、砂石料的运输车、混凝土的搅拌车。像渣土车和搅拌车一般单成运力在50公里左右,一天在200到300公里。这个工况负责复杂,在工地里走,又有怠速等待的工况,又有城市道路的工况,还有省国道和高速的工况,所有的工况都被它跑了一遍。这样它适用的技术路线也比较多,插电混、燃料电池都能适合。从TCO的角度,插电混目前总的价值是最高的,节油率达到30%以上,有的工况下能做到40%。载人客车是能做到40%的,就是城市公交车。渣土车我们能做到节油率30%以上,这个是非常有保障的。这个TCO达平也就3年。使用强度大一点的砂石料的运输,我们有个矿山,有3个换电站,150台换电的重卡,一天跑4趟,能跑到600到700公里,两年不到TCO就达平,第三年就是净赚的。我现在说的这些都不考虑任何国家的补贴,燃料电池要考虑现在示范区的补贴情况,初始的购买成本和燃料车基本上差不多打个平手。
封闭场景主要是港口、矿山、机场,卡车类的底盘改装类的产品。港口运输我们也经过调研,从码头到货堆就是3-5公里,一天跑30多个来回,人歇车是不歇的,但是总的里程150到200公里,这样纯电或者混电是比较适合的。机场用车,包括食品车、加水车、客机车,都是封闭场景。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车速都低,机场是不允许超过40公里时速的,在40公里以内。它俩不同的是机场的里程更少,一天不到100公里,所以它的TCO没法算,用的越少TCO越没法算。现在我们有环保政策的要求,既然采购还是采购纯电,这是一个。第二个,它采购大电量,充一次电用三天再充一次,它就是采购大电量的产品。
下面是客运的场景,这个实际上也是城市公交和城际的客运,这块也是咱们国家新能源产业化最早的领域和产品,这个大家也都比较熟悉,就是公交车实际上我们前期也销售的非常多,插电混的节油率在40%,很有价值的。现在都在往纯电动的方向走,这跟地方采购,整个的环保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城际的,跑城市之间的,300公里、500公里,再长500公里以上的现在基本没有了,被高铁给打了。以前跑说千公里的也有,现在高铁开了之后最远的500公里,这样和干线的重卡有点像,HEV的混动未来氢燃料。
以上是对商用车一些典型的场景进行了分析,实际上细分的场景和工况要比刚才我展示的多的多。刚才我展示的原图的背后,我们有一个很大的数据库,也正是因为场景比较复杂,所以总有TCO凸显的地方。现在商用车新能源的渗透率也是比较低的,也就在3%左右。这样说明未来的空间是非常大,我们的机会还更多。李院士刚才说到2025年占比达到20%,可能乘用车、商用车在一起,未来的空间会更大。
下面再简单说一下福田新能源发展的规划,我非常简单地讲一下。福田是从2003年开始研发新能源的产品,从2008年开始混动的、纯电动、燃料电池的产品都陆续投放市场,但都是客车,从2012年开始是物流车。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定了2025年的目标,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占率要在15%以上。商用车所有的品类福田都有,根据不同的场景全部规划开发新能源的产品,有商品开发类的,有示范推广类的,也有做技术储备的。
福田汽车作为整车的企业,新能源研发的能力、建设主要聚焦在平台架构开发,整车匹配集成、标定和测试,对于核心三电模块的资源,我们采用自研自制+战略合作采购相结合的方式。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也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福田作为自有品牌的上市企业,一直重视自主创新和联合创新相结合,也愿意同产业链的伙伴们一起新,一起发展。
最后,也真诚期待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有机会到福田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责编:林嘉兴)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