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以“拥抱变化”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开幕,作为2021年全球第一个如期举办的A级车展,2021上海车展将继续发挥引领全球汽车行业技术和市场的风向标作用。事实也是如此,5G、无人驾驶和新能源产品技术等均在媒体日当天发布。
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捷达品牌销售事业部总监王浩针对这样的主题,车企高管们纷纷表达了对新业态的不同见解。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捷达品牌销售事业部总监王浩表示,捷达从一部车到一个品牌,捷达的变化是不断提升的产品力,不断更新迭代的技术标准,不断创新升级的装备,和不断丰富的产品阵营。
谈到捷达品牌的业绩时,他表示首先要感谢从品牌成立到2021年第一季度累计25万个捷达客户的信任,未来将从产品、情怀以及营销能力三方面创造更好的产品、销售以及服务体验。
在本次上海车展上,捷达品牌带来了VS7黑锋版、VS7熊猫版,希望通过更动感、锐利以及时尚的元素来满足更多年轻消费者对捷达品牌的喜爱。
以下为现场实录:新浪汽车: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汽车在2021年上海车展的现场访谈间,我们有幸邀请到的是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捷达品牌销售事业部总监王浩先生。
王浩:各位网友大家好。
新浪汽车:请王总介绍一下捷达带来的亮点?
王浩:作为本年度第一个重磅车展,我们对本届车展非常重视,所以我们设计了以“捷达30年 质在国民路”为主题的展台活动。第一点,本次捷达参展的阵容是比较强大的,今年是捷达的30周年,我们特别针对旗下三款车型设计了30周年纪念版。
第二点,我们也对整个当家的主力车型VS7设计了VS7黑锋版,做了整个外观和内饰上的升级。
另外,作为VS7黑锋版的尝鲜车型,我们还带来了VS7熊猫版,希望以此来回馈广大消费者。
新浪汽车:您刚刚提到VS7黑锋版,我印象中不久之前成都公司500万下线就是这个,特别有选择的把它做成标志性意义是吧?
王浩:VS7作为捷达的当家车型,我们希望VS7能在产品力上有不一样的一个强化。这次黑锋版就是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熏黑高亮的元素,希望能把这个车做得更动感,更锐利,更时尚,以此来满足更多年轻消费者对捷达的偏好。
新浪汽车:它具体有哪些车型上的不同或者升级的地方?
王浩:我们首先对整个车的前脸,原来叫大气铠甲,是镀铬的,我们做了熏黑的处理,让这款车更运动。另一方面,我们也把整个车的轮毂升级到18寸的熏黑运动轮毂,让造型更威猛。同时,这款车上也有很多30周年的纪念元素,让它能体现出整个捷达厚重的历史的传承。
新浪汽车:您刚刚也一直提到捷达30周年,从车型到品牌,接下来为了30周年这个事我们还会有什么新的车型或者动作?
王浩:这次车展我们携全系30周年纪念款车型、VS7黑锋版、VS7熊猫版,来与大家见面。今年对一汽-大众来说是30周年,捷达作为一汽-大众导入的首款车型,也是30周年,对于我们是意义非凡的,我们想借助这个非常良好的时机,把捷达品牌的声量和知名度再提升一个台阶。我们会有计划进行相关的30周年传播。因为捷达本身就是快捷到达,对于车来讲,我个人觉得这个名字起的非常到位,非常好,可以和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结合传播。
新浪汽车:有美好寓意的。
王浩:对,有美好寓意的一个品牌,捷达的30年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我们走在发展的高速路上,希望与用户、媒体一起,感受着中国的变迁。同时,我们也期望借助30周年开展一系列特别活动,来回馈对一汽-大众有忠诚、对捷达有认可的用户。
新浪汽车:您提到保有用户,甚至叫做品牌粉丝,30年来我们看到了很多从最早的捷达车型,到后来的捷达品牌,有很多变化和不变的东西。从我们品牌方自身来说,怎么认知这些变化和没有变化的东西?
王浩:捷达从一部车到一个品牌,它可能变化的东西更多,它原来是单一车型,现在变成一个品牌,旗下不光有继承下来了的三厢车,还有两款SUV,未来我们会进一步丰富产品阵容。总结来讲,捷达变化的是不断提升的产品力,不断更新迭代的技术标准,不断创新升级的装备,和不断丰富的产品阵营。
但实际上在变化当中不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我们对捷达几十年靠谱实用的品质继承,捷达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品质的坚守。对高质量的追求,是捷达三十年来,以及未来一直不变的初衷。
新浪汽车:我们也注意到,从品牌创立以来,虽然时间不长,大家感觉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在过去几年里销量一直比较持稳增长的状态,我不知道2020年跟今年一季度整个捷达品牌销量状况怎么样?
王浩:从2019年9月份捷达投放市场到现在,我们回顾了过去五到十年在中国投放的全新品牌,在这些新晋品牌中,应该说捷达是其中最成功的。因为一款车型市场份额的表现,或者一个品牌的市场份额表现,是对这个品牌最好的一个诠释,所以从上市前18个月份额的攀升曲线来看,我们应该是过去5-10年里面最成功的一个。
2020年我们实现了15.5万辆的销量,今年一季度完成了既定销量目标。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累计销售25万辆,也很感谢这25万青睐捷达的客户。
新浪汽车:这个数字在眼下的中国市场,整体大盘已经进入了停滞的状态下,应该说非常强势的状态了。这背后有什么我们自己总结的原因,或者觉得比较成功的要素吗?
王浩:有三点,第一点,我们打造的产品,作为一款德系车,作为一个合资品牌,我们要坚守纯正的德系血统,以及对品质的高追求,对细节的苛求态度。在产品竞争力方面,我们对产品整个质量进行不懈追求,这是捷达品牌成功的首要因素。
第二个,捷达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讲,无论是年纪大的,还是现在的80、90后,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来源于大家对它的一个认可。服务好用户,给大家创造更好的销售体验和服务体验,这也是捷达成功的一个关键。
第三个,营销能力。这个营销能力分为两块,一方面是To C的,怎样在继承固有优势客户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自己品牌对各个圈层的影响呢?我们在营销方面做出创新,使用更多数字化的手段,生成更多的内容,通过在这方面做出改变,达到更好的获客,这是提升品牌知名度的一个能力。另一方面To B,毕竟我们走的经销商授权的模式,让经销商渠道取得良性健康的发展,也是捷达成功的一个很关键要素。
新浪汽车:在去年疫情当中,很多经销商体系受影响的非常大,主机厂它会有销量下滑,会盈利不那么好,但往往对经销商来说意味着就倒闭了,关店了。我们看到捷达的经销商体系比较稳,整个经营状况,包括盈利面,都还可以。这块我们是做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帮助他们还是怎么样?
王浩:提到捷达的时候,大家可能知道原来的捷达伙伴,那是一款经典车型。其实伙伴文化,不论面对用户,还是面对经销商渠道网络,都是我们制胜的一个特质。对于捷达品牌来讲,作为一个初创品牌,初期的声量有限,影响力有限,而销量规模是面向一个国家,所以经销商渠道的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方面我们打造了一个叫杰出共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和经销商保持比较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这个平台给经销商更多的赋能,包括培训,及时满足经销商的需求。我们300家经销商,不论是销售口、市场口、传播口,还是网络渠道管理口,都有大的微信群。里面有销售总监,甚至有顾问层面,大家可以进行有效沟通,这样我们能对来自一线市场反映的声音,及时地反馈和及时地满足,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作为新晋网络,经销商的体格是有限的,不像做一个品牌沉淀了几十年,有比较庞大的客户保有基础。销售有难题的时候,在服务上如果有保障的话,经销商的道路会更好走一些。基于这一点我们也推出了拂晓计划,寓意是黎明,我们取这个意思就是扶持小经销商,帮助他们发展壮大。
针对这些小弱经销商,我们一方面在资源上按需分配,合理控制他们的库存,控制他们的财务成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利用阶梯性的政策设计,也就是政策矩阵助推经销商前进。这样经销商的经营始终处在良性上升的通道里面,既不会觉得压力过大,同时还有上升的动力。
新浪汽车:不会说唯批售量论,我只是看你的经营状况,如果你的经营状况是好的,是始终上升的,我相应就会给到更大批售量才有的政策。
王浩:你只要处于一个良性发展,销量提升的通道里面,你就会有比较好的收益。另外一方面,你在当地深耕,哪怕你盘子比较小,市场规模比较小,只要你取得了比较好的市场份额,同样也会有比较好的政策。
新浪汽车:但对我们管理细致化要求非常高。
王浩:对,这对团队压力非常大,所以我们对经销商要做到分类施策。比如把经销商分成几个群体,有大而强的,有小而美的,有新进入网络,嗷嗷待哺,需要共同助推他提升的,这几类经销商我们都会全方位给他赋能。
新浪汽车:捷达品牌在中国有25万的销量,我们跟大众品牌去对比,我们用户群体有些什么不一样的?比如在年龄、性别上,或者其他的一些方面,能看出一些自己的特色吗?
王浩:我们曾经做过调研,目前在这个价位段的市场,我们的用户更多的是来自于三到五线城市的用户,他们有几个标签,既是奋斗者,也是建设者,同时也是幸福的追求者,他们为自己、为事业、为家庭负责任,同时也特别注重产品的品质。
而且,这部分用户普遍是颜值控,所以我们推出黑锋版、熊猫版,希望通过变化外观,打造更动感,更锐利的造型,以及升级的内饰,来吸引更多年轻用户,赢得他们的认可。为什么呢?因为我掌握了一个数据,在2020年,汽车市场下滑了有7%,但如果按年龄段来讲,唯一一个增长的市场就是25岁以下的细分市场,去年这个年龄段增长了5%。
新浪汽车:这个年龄是刚毕业,甚至没毕业的孩子。
王浩:对,有刚毕业的孩子,有没毕业的孩子,所以第一台车对他们很重要。
新浪汽车:甚至养成品牌忠诚度。
王浩:对,所以这是下一步我们营销工作的方向。
新浪汽车:我们非常感谢王总来到新浪汽车展台,也希望接下来能看到捷达品牌不仅能够给消费者带来高品质产品,也能跟捷达品牌的这些消费者和品牌粉丝们玩起来,嗨起来,大家一起在这个品牌下有更幸福的生活,谢谢。
王浩:谢谢各位,再见。
(责编:李硕)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